一、背景介绍

今年两会闭幕,最为人瞩目的热词当属“碳中和”。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将“碳中和”的蓝图展现在我们眼前。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更进一步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关系着几十年后的“青山绿水”“碧空蓝天”,也关乎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千年大计,更是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下的又一战略举措。

借助这股“绿色”的东风,我国铁路沿着“碳中和”的战略脉络,进一步落实绿色减碳的相关项目恰逢其时。

二、铁路机遇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重大的民生工程,一以贯之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发挥着大运量、高能效、低排放的运输优势,在建设绿色交通体系中的“火车头”作用愈发凸显、也必将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持续发力。数据显示:2020年,国家铁路货运量达到35.8亿吨,占社会货运量的比重由2016年的7.7%提高到9.9%,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应有贡献。

建设“绿色”铁路,不但是生态发展的需要,国家战略的诉求,更是铁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节能、减碳”最直接的就是带来二氧化碳的减排,而减排掉的二氧化碳排放转换而成的二氧化碳的当量在如今“碳中和”的概念中是直接具有经济价值的“硬通货”。

为实现“零碳”目标,当前铁路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已经在以下几方面持续投入和建设:

(一)、运输方式的转变。

目前,伴随着我国铁路高铁运力、客流和里程总数的不断壮大,铁路行业已经在我国“绿色”事业发展队伍中处于领先地位。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铁路已实现74.9%的电气化率,远高于其他领域,其中高铁已全面电气化。

铁路运输更是提前发力,且相继采取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公转铁”“多式联运”“散改集”等快速有序的运输方式,助理降碳、减排。据报道,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重由2016年的7.7%提高到9.9%,2020年底,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5.8亿吨,日均装车达16.1万车,创历史最好水平,2021年铁路将继续深入实施货运增量行动,完成货物发送量37亿吨。

(二)、铁路沿线生态修复。

202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将达14.6万公里,覆盖约99%的20万人口及以上城市。其中,高铁(含城际铁路)大约3.9万公里。我国铁路沿线生态和地貌多样,环境水平高低不同。

有数据显示,“十三五”末,全路绿化里程达53826公里,沙害铁路治理率比“十二五”末增长7%,截至2020年底,全路现存乔木16183万株,现存灌木66288万穴,61691公里宜林铁路已绿化53826公里,绿化率达87.25%。目前,铁路沿线的一道道绿色长廊仍在不断延伸,用实际成效践行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三)、提升节能减排的技术。

不断完善新能源利用效率、借助高科技提升减排效果、合理化处理列车上的废弃物等等,始终是铁路不断思考并践行的内容。目前,为更好节能、节电,高速列车普遍采用再生制动技术,电气化铁路推行直供馈电技术,电力机车全面推进交直交技术。铁路客货枢纽和综合车站建设也大量采用地源热泵、三联供热泵、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大力推广中水利用和节能光源,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客车废弃物统一收集处理,在新型动车组上全面采用集便设施,实现零排放。同时优化12306软件,在全国推行“电子客票”,节省大量纸质车票消耗等等。

三、机遇实现路径

实际上,“碳中和”不仅仅只是能源的事,它与产业链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碳中和”将深刻影响下一步产业链的重构、重组。对铁路行业也是如此。在政策指引下和产业变革涌现的需求中,我们可以乘着铁路“碳中和”事业的大船,与铁路行业并肩而行、共同扬帆起航。

参与铁路“碳中和”产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条路径出发:

(一)、碳交易咨询

众所周知,铁路是典型的节能环保绿色交通工具。铁路运输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能耗低、排放少、成本低、运量大。铁路多承担一份运量,就能够多节约一份资源、减少一份污染。

从前,铁路的节能减排工作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是中国技术实力增的体现,然后从“碳中和”概念爆发后,“减碳”成为国家政策扶植的一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商业行为。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的建立正是鼓励企业通过“减碳”获得经济利益,从而带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际减排承诺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6月底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上线。

目前而言,铁路中已经存在着大量的减碳行为来转化为“二氧化碳当量”,例如:新建高铁和普速列车替代,铁路自有新能源建设,纸质车票电子化的全路实施,还有通过技术提升实现的铁路电力节能等。

可以预见的是,铁路通过减排和节能,将会产生数量相当可观的“二氧化碳当量”,未来铁路对于这些“碳”的交易将会迸发出大量需求,而碳交易通常都是由专业机构代理完成的。从而应运而生会需要有既懂铁路又懂技术的机构来为铁路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碳交易服务。

目前碳交易专业机构还没有形成垄断结构,面对铁路进行专业化的碳交易更是市场空白。如能凭借铁路资源进入这一领域将有机会成为碳交易细分领域的领军者。

而碳交易只是“碳中和”实现经济价值落地的一个环节,围绕碳交易,铁路还有更多文章可做。

(二)、数字化能源管理

所有在碳市场可交易的“二氧化碳当量”需要由专业机构来认定,获得认定的“二氧化碳当量”通常都是可被严密盯控,可被数字量化的“减碳”行为。这就需要为铁路建设一套专属的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和实施方案来为“减碳”提供有力的后台支撑。

受益于“碳中和”和“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政策引导,预计相关工作配套铁路管控平台建设会更好开展,可以将管控平台中沉积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激活。

(三)、“碳中和”的技术研发

目前“碳中和”领域需求的技术主要分为四种,一种是以减排为目的,通过新技术使得碳排放有效的减少的技术;第二种是研发新型绿色能源也就是可再生能源的技术,通过探索和研发新的绿色能源替代传统的污染能源,目前主流的绿色能源主要是电力、天然气,其中电力能源包括光能、风力和水利发电。新型能源的方向未来会主导发展氢能、核电能和生物质能等;第三种则是二氧化碳的消灭和处理技术;最后一种是生态修复技术。

基于铁路行业目前现状以及长远规划,我们在寻找新技术的同时可以兼顾对铁路沿线的生态修复工作。伴随着5G等新基建发展的需求,铁路沿线的规划建设越来越必不可少,“碳中和”也将会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伴随而来的将是沿线生态保护以及修复工程。

我国铁路覆盖面积广阔,沿线地貌和生态多样。例如,我们可以考虑采用能源管理合同的方式参与铁路沿线的生态治理,在植被丰富的地方可以创建绿色生态示范基地,用于对二氧化碳的处理,而铁路沿线涉及到的西部风沙地区,可以利用太阳能和风力等自然资源,建立新能源发电站。

四、结语

要想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发展路径。作为运输量最大的交通行业,铁路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不断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也是实现国家战略和铁路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

电气化、公转铁、电子客票等等,铁路每一个发展绿色的举措,都伴随着新技术、新思路,同时为我们的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期待我们能与铁路携手并进,抓住“碳中和”发展机遇,积极配合做好铁路行业自身“碳中和”相关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前沿技术,引领和推进铁路“碳中和”建设、多渠道降低单位能耗等,更好保障和服务国家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