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向终于消失的沙井副食店致意。不知偌大的北京还有几个“沙井副食店”。祝你们好运!
笔者每年都要抽时间重返曾经居住了多年的南锣鼓巷。前几天重返这里,发现与一年前相比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街东侧的一段墙上,新增了一些老照片,有些照片显然是在展示南锣鼓巷的旧貌;二是去年还保留着的沙井副食店的三分之一,如今已经变身成一个时尚小店,与另外的三分之二大同小异了。
早在若干年前,南锣鼓巷就已经声名鹊起,成为京城的重要标志性地区。那时,街面上几乎所有的门脸都已经旧貌换了新颜,成为一个个充满个性的店铺,什么沙漏、咂摸,什么创可贴、十六毫米等等,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国内外游客。但唯有一个沙井副食店还是至少半个世纪前的那般模样,那样的房,那样的樑,上着门板,关着门窗。我想,决定留下沙井副食店的人一定是有眼光的,因为这个店是整个南锣鼓巷中最具时代特征,且保留完好的店铺。如果修旧如旧,既参观又体验,用马粪纸托一包咸菜,从大缸中打一勺酱油(现在哪儿有真打酱油的呢),拿小瓶儿灌二两二锅头,重温一段历史,感受一种文化,真是一种怀旧的好形式呢。
但后来的决策者或是有了新的想法,或是经不住现实的诱惑,待我去年重返这里时,沙井副食店的左右两段已经变身时尚小店了,尽管南锣鼓巷真的不缺这一两间时尚小店,缺的是一件真正的“古董”。但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决策者只改造了左右两段,而保留了中间的一段真迹,显然还是有些想法的。一个旧副食店,一座三间打通的老房子,在历史变迁中能够有如此一番经历,也真的很少见了。于是,笔者便于2012年8月13日在《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留住最后一段沙井副食店》的小文,表达了留着它利大于弊的观点。
如今,最后一段沙井副食店终于消失了。南锣鼓巷的昨天只能从有限的照片、文字和越来越少的亲历者的记忆中去找寻了。我不是一个守旧和恋旧的人,但我认为,有限而有选择地保留一些昨天,是为了今天和明天的生活更有意思。我在参加国际会议期间,曾看过澳大利亚的老金矿和波兰的老盐矿,前者保留了当年采金的小木屋,后者保留了当年的地下坑道。北京市几年前重建前门大街时号称,恢复民国初期的风貌;前些天什刹海改造的策划者也号称,要按照明清风貌进行改造;南锣鼓巷内新上墙的一些老照片,也显然是要告诉人们这里的昨天是什么样子。既然一方面要不断重建根本不是昨天的所谓昨天,为什么另一方面却又要彻底清除实实在在、“硕果”仅存的昨天呢?即使仅从经济角度考虑,也不该如此啊!
向终于消失的沙井副食店致意。不知偌大的北京还有几个“沙井副食店”。祝你们好运!
为己私利,街道办事处带头毁胡同、扰民居,一度恬不知耻,拿破坏人文遗产换来的经济利益标榜政绩,等同于给北京仅存的胡同群心脏位置打了一针血凝剂。当年夏日乘凉的林荫胡同已经荡然无存、面目全非。如今所谓的“改造”、“升级”无非是此地无银的急于给自己立牌坊。北京胡同也只会沦为下一个乌镇和凤凰古城这样的木乃伊。交道口办事处所为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小店的变迁,也是锣鼓巷从民居小胡同变成杂货铺一条街的写照。
官方新闻回顾:
81家商户“消失” 10家商户转型 交道口街道还大家“文化南锣”!
2017-01-06 魅力南锣